查看原文
其他

与院长同行·领航|余学清的铁腕柔情

中国医院院长 中国医院院长 2023-03-02

他铁腕治院,强调按规矩、原则、程序办事。同时又柔情似水,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柴米油盐。

来源:中国医院院长


15岁考入中山医学院,30岁做科室副主任,34岁做主任、晋升中山医科大学教授,39岁任副院长,集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、国家“杰青”、国家“百千万工程”人才、国际腹膜透析协会主席、亚太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、亚洲肾脏病联盟主席等重要头衔于一身,余学清的履历不可谓不光鲜。


按理说,专业上有如此成就,加之早年就加入院级领导行列,在学者型院长成长路径如此明晰的当下,执掌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是顺理成章的事。然而,这样的安排,在余学清过了“知天命”之年才缓缓到来——2018年,54岁的他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。


余学清

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(广东省医学科学院)院长、党委副书记。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、国家“百千万工程”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、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广东省特聘教授-珠江学者,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等。


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。


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,现任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,《中华肾脏病杂志》总编辑,《ChronicDiseaseandTranslationalMedicine》副主编。国际腹膜透析协会主席、亚太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、亚洲肾脏病联盟主席、《美国肾脏病杂志》编委、《Nephrology》主题编委。


建设了国际领先水平的腹膜透析中心,病人及技术存活率均居世界先进水平,被誉为“广州模式”;国际著名期刊《柳叶刀》称之为“中国肾脏学发展的引擎”,在《柳叶刀》向全世界介绍“如何建设成功的腹膜透析中心:中国经验”。



Yu Xueqing余学清(院长语录)

◎要让人才不为五斗米折腰,专注于科学研究。我们希望引进来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、出成绩。让人才能够在省医这个大舞台上释放自己,尽情表演。


◎不是科研能力不足,而是科研潜力没有激发出来,一旦激发出来,就能快速产生效益。


◎既做管理又做科研与只做科研不做管理,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系。既是院长又是科学家,建平台、带团队、获得的支持完全不一样,效率极大地提高了。


  1  30多年后的相遇


在中国医疗版图的省级人民医院序列中,广东省人民医院始终处在头部位置,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彰显了硬实力,使其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之一。


求新求变在所难免。时隔30多年,余学清的命运再次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发生联系。就任院长的发言中,他回顾了自己与省医的缘分,“省医是自己学医的重要起点”。


余学清工作风格一向凌厉,初掌省医,他会放出什么“大招”?


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一场硬仗——这是之前的管理生涯从未遇到的,而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。于是,他在省医的工作是以一场调研为起点的,这是他进入省医、融入省医的方式。


他首先拜访了医院前几任院长、书记,他们对医院发展的历史、现状和未来,有自己的思考。通过这些老领导,余学清对医院历史、文化、传承有了深入了解,对学科、特色也有了深刻认识。


而后,他走访了重点学科带头人和重点专家。他们是医院骨干力量,有足够丰富的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

人才建设、平台建设经验,他们清楚地知道省医的优势、不足,余学清还特别了解了他们对医院的未来发展和期望。


然后,他对医院重点学科、重点平台、重要项目做了详细了解。他深知,医院能否发展、能否领时代之先,

关键是是否有名医、名师、名科。他信奉那句话——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,这是他的主要人才观和治院理念。


此外,他还对内外妇儿,特别是心脏、老年、肺癌、重症等品牌和特色学科,做了了解。


深入一线,深度交谈,余学清对他履新的医院保持着足够的谦卑、重视和尊重,一场调研下来,他摸清了医院家底。


抓重点、补短板、促后进,成为余学清任院长后重点推进的战略性举措。



  2  大手笔布局


作为一家老牌省级医院,广东省人民医院具备深厚的医疗实力,但与顶级大学附属医院相比,教学和科研存在一定短板。在中山医工作33年,有着十几年管理经验的余学清显然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。这也是组织任命他为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
他点的第一把火是支持重点发展学科,针对心、肺、肾、老年、心身等学科,提出以“强心、健肺、壮肾、敬老、安宁”为主线的高水平建设目标,带动相关学科群发展。


余学清推进学科建设正合时宜,2018年广东省启动高

水平医院建设“登峰计划”,广东省人民医院成为首批重点建设医院的“登峰单位”之一,省财政投入约3亿元,支持医院学科建设、人才引进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。


政府投入3亿元,医院配套3亿元,6亿元资金到位,余学清要打一场“富裕”的仗。


他深知,没有平台就没有人才,没有人才就没有项目,没有项目就无法围绕科学和临床问题开展研究。基于此,医院对资金做了安排,2亿元用于平台,2亿元用于人才,2亿元用于项目。


建平台需要空间,而广东省人民医院最缺的就是空间,买房子、建房子还是租房子,余学清选择了租,这是最快、最便捷的方式。医院租用12000平方米打造基础研究中心,租用2000平方米打造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中心,租用2000平方米打造转化和大数据中心,并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,打造高水平实验动物中心。同时开发医院地下2000平方米打造生物样本库,为高水平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。


人才队伍建设方面,医院突破创新,不拘一格,制定

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引育措施。推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“1234”计划,对“长江”“杰青”“千人”等人才,实施“5个5”工程,对优秀青年人才如“优青”“青年长江”“青年千人”等,实施“5个3”工程。


引进是一时的,自身发展培养却是长久的。余学清爱才如命,他希望医院为年轻医生、优秀青年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,让小幼苗枝繁叶茂,成长为参天大树,将来撑起医院一片天。为此,医院选拔30岁左右优秀人才,每年支持50万元,连续支持5年,到40岁左右,持续优秀,医院每年支持80万元,连续支持5年。


一系列大手笔下来,广东省人民医院已引进10余名高层次人才,其中长江学者1人,国家杰青2人,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,国家优青3人,青年千人2人,珠江学者2人,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6人。


人才高地初步形成,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,成果也在不断涌现。短短两年多时间,广东省人民医院实现国家杰青、广东省杰青零的突破,实现《新英格兰杂志》《BMJ》论文发表零的突破。2020年,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大幅降低的背景下,医院国自然基金项目数量逆势翻倍,达到50项。


  3  柴米油盐烟火气


作为院长,余学清善观大势,谋全局,抓大事,但同时

他也看重柴米油盐,他的管理哲学中多了一些烟火气。

“天天讲温度,什么是温度,就是要有太阳啊。”他的目

光从来不会高高在上,而是向下看,食堂、办公室、卫生间、桌椅凳、服装、影像、设备,他都要关注、过问。


他时刻把员工的期盼作为医院的大事来抓,着力改善

医护、一线窗口和行政人员工作环境,发挥工会、职代会作用,为员工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。逢年过节,他必要求工会在合规基础上,为员工发放精美物品,宁愿小一点,少一点,但一定要精。


在他心目中,一家好的医院学科要棒,环境要美,薪酬要殷实。要让大家感到开心、舒服,获得的回报对得起工作强度和难度。


他认为,院长要扮演好三个角色:一是后勤部长,要给医教研提供足够支持,包括政策、经费等各种资源;二是工兵队长,负责填坑、灭火、挖雷;三是“三不”部长,没人管的,没人要的,没人做的,都要院长负责。


  4  从医匠到医学家


在余学清看来,一位合格的院长必须要具备三项过硬的素质:坚定的政治站位、丰富的组织管理水平和经验、坚实的学术基础。换句话说,政治站位要高,管理能力要强,学术水平要足,这些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最终成就了他无私无畏、硬朗的管理作风。


或许,余学清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研究者身份,他鲜明的管理风格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一身份的助力。如他所说,既做管理又做科研与只做科研不做管理,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系。


“既是院长又是科学家,建平台、带团队、获得的支持完全不一样,效率极大地提高了。”余学清这话浅显易懂,却蕴含着管理、从医的深刻哲理。


作为一个医者,他在很早之前就告诉自己和学生,不仅要做一个会看病的医匠,更要做一个能在临床中发现问题、设计方案、解释问题、回答问题、解决临床问题的医学家。


30多年来,他专注于肾脏病学研究与临床应用,每天都在向肾脏病学巅峰不停攀登。2014年他被推举为国际腹膜透析协会主席,他领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受到与国际腹膜透析界的高度关注,被誉为“腹膜透析里程碑式”的标志性成果。


他带领研究团队建设的国际领先水平的腹膜透析中心,病人及技术存活率均居世界先进水平,被誉为“广州模式”。2017年他被《Lancet》杂志誉为“中国肾脏病发展的引擎”。


余学清说,2021年他还不敢太“硬朗”,等2022年房子建好了,设备有了,人员齐了,团队经验有了,成果也要出了。那时的省医会是另外一个省医。


他有这样的自信。

本文有删改,原文刊载于2021年《中国医院院长》第3&4期

新刊近期微店上线

文/本刊记者刘文生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